景迈山“一芽两叶”的信仰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景迈山“一芽两叶”的信仰

景迈山,中国六大茶山之一,这里有全世界罕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。

9月17日,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”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。

向山而生,因茶而灵。景迈山人离不开山,更离不开茶。千年的历史,世代的传承,茶早已成为景迈山人生产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对景迈山的群众来说,茶是一份嫁妆,一件珍贵的礼物,一个致富产业……更是一种信仰!

采茶

信仰:一切来源于茶

“茶是母亲的乳汁,茶是生命的一部分,茶是生活的保障,茶是金银树,我们热爱茶,我们更崇拜茶。”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示中心,这首布朗族歌谣展陈其中。

回味着歌曲的歌词,驱车前往芒景村,茶无处不在。古村寨弥漫着茶香,“一芽两叶”的屋顶装饰,村村种茶、家家采茶、户户制茶……

布朗族古村寨

“茶挽救了我们布朗族的命运,我们把茶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供奉、种植。”说起景迈山的茶文化和历史,布朗族传统文化省级传承人苏国文滔滔不绝,“大约公元前10世纪,布朗族先民迁徙到景迈山,这里的野生茶树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。”

从此,茶树成了救命树,也成为景迈山各族群众敬畏和传承的树。

茶叶茶青

“疫病之后,布朗族先民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和人工种植,并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,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。”苏国文介绍,“再后来,每当新开发一片茶林,先民都要选择最好的日子,举行祭拜仪式。举行仪式后种下的第一棵树,会被定为‘茶魂树’。”

布朗族传统文化省级传承人苏国文在介绍茶族文化

对景迈山人来说,万物有灵,茶亦有魂。山上的布朗族、傣族等世居民族基于这样的信仰,种茶、制茶,爱茶、护茶。

如今,景迈山遗产区中约90%的劳动力从事茶叶种植加工,农户超过75%的经济收入来自茶叶采摘、制作与销售。一叶茶,从神奇的“药”,到解渴提神的饮品、可食用的菜、供奉的礼品再到商品,山上的各族群众世代与茶相伴,甚至以茶为生,与茶共荣。


蜂王树

“我们的吃穿用度几乎都是从茶中来,茶滋养着我们这座山的人。”景迈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岩赛乱说道。

共识:约定的守护

相传,布朗族祖先帕哎冷给后代留下遗训: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,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,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,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。

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表示:“景迈山的布朗族、傣族在宗教信仰、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,大家对于茶,从最开始的自然崇拜到人与自然、人与茶树的和谐互动,得益于朴素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和智慧。”

在景迈山,保护好、传承好这些珍贵的古茶林是默契也是共识。

采茶路上的欢乐

在古茶林的养护过程中,村民们遵守村规民约,不施肥,也不打农药,全部依赖原始森林里的生物链和昆虫链自我调节,通过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、促进授粉并提供天然养分,持续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。

“景迈山从来不养羊,因为羊会吃茶叶,我们会在茶园里放养黄牛,黄牛进食杂草,牛粪还能成为天然肥料,能滋养茶树。”景迈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岩赛乱说道。

景迈村党总支书记、主任岩赛乱介绍林下茶种植

远看是森林,近看是一望无际的茶园,景迈山的古茶林里,保留了森林生态系统,呈现出“乔木层—灌木层—草本层”的立体群落结构。上层是高大的榕树、樟树和高山栲,中层以灌木为主,有古茶树、多依果、木香果等,地面则是丰富的蕨类植物和苔藓地衣,通过保留或移植有利于茶树生长的植物,巧妙分配光照和养分,进而提高茶叶品质。据统计,景迈山古茶林共有种子植物943种、陆生脊椎动物187种、记录鸟类134种。

茶园里的黄牛

为了更好地保护茶树,当地规定古茶林不得采摘夏茶,每年的6月20日至8月20日为禁采期,让茶树“休养生息”。

“为了防止病虫害、大风等自然灾害,在景迈山,古茶林与古茶林是不能接邻的,所以在茶林之间保留了防护带。”熊登奎表示,景迈山以“和”为核心的茶文化,使得古茶林历经千年而朝气蓬勃,也造就了今天林茶共生、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。

一代又一代景迈山人,靠着这草木间的生态智慧,续写了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。

未来:保护第一,接力传承

当申遗成功的喜讯传到景迈山,景迈山欢呼、雀跃、沸腾。

“想把景迈山分享给世界,也希望继续守护好我们珍贵的家园。”在景迈山,很多村民和糯岗古寨的傣族姑娘仙金有一样的心情。

傣族姑娘仙金和男朋友在直播卖茶

“很激动,但现在我想得更多的反而是以后的事情。申遗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更大的责任还在后面。游客怎么管理?容量怎么控制?如何在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平衡,如何创建基于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迈山模式,很多课题亟需深入研究。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文本首席专家、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开心之余,也考虑了更加长远的未来。

漫步翁基古寨,当地村民笑容满面地邀请:“进来喝口茶!”

走进布朗族村民叁文的茶室,茶室里一坨精心保存的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。“这是我爷爷留下的茶,我们用玻璃罩保存起来,上面还有我们祖先的遗训。”叁文边介绍爷爷留下的茶边说:“现在申遗成功了,我们依旧会遵循遗训,保护好茶林,宁愿现在利益少一点,也要把资源和财富留给子孙后代。”作为民宿客栈的老板,叁文更加看重长远的利益。


叁文爷爷留下的茶

同为客栈老板,经营客栈6年的玉呢夫妇,致力于把客栈打造成客人远方舒适的家。景迈山申遗成功,他们和所有景迈山人一样欢欣鼓舞。“以后我们希望景迈山依旧保持传统特色,各族群众真真正正在保护中获利。”玉呢的丈夫马志民说。

玉呢一家三口

“一千年前的古茶园是祖先留下的,一千年后的现代古茶园一定会在我们手中种下。”在布朗族传统文化省级传承人苏国文看来,今后依旧要走“在发展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”的道路。早在十几年前,他就创造性地提出了“保茶还林”的观点,指出要把台地茶留出三分之二的面积,适时栽种适合茶树生长的植物,还原一千年前祖先留下的古茶园。这一观点后来也被当地政府采用,并从保障群众收益稳定的角度充分考虑,目前正在有序推进。

寨子里的茶

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。

“现在我自己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索和尝试最适合景迈山茶的制作工艺,做出更好的景迈山茶。”青年茶企人岩烈说道。


来源: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摄影报道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